近期,一檔文化綜藝節(jié)目——《國家寶藏》火了。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博覽節(jié)目,《國家寶藏》不是正襟危坐地向大眾科普文物知識,而是將各種藝術形式融入到室內(nèi)綜藝節(jié)目、紀錄片和戲劇中,在詼諧幽默中向觀眾講述國寶故事,讓觀眾主動感受到國寶技藝之精湛和中華文化之厚重。
在《國家寶藏》第三期的節(jié)目中,關于采用失蠟法鑄造的國寶“云紋銅禁”,來自中國航發(fā)的高級工程師吳慶輝講了這么一個故事:
“熔模鑄造法”其實就是采用了“失蠟法”的原理,而中國人的技藝,最終是美國人將它注冊成了專利,說來不免讓人嘆息。今日我們驚嘆于云紋銅禁的匠心獨運,卻也不免感慨于專利歸屬的失之交臂。
讓我們再來看看美國人奧斯丁注冊專利的時間——二戰(zhàn),也就是中國的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民族存亡之際,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生存,是趕走侵略者,家國安危尚不能保護,又談何注冊并保護專利呢?
失去的機會已經(jīng)不可得,好在我們現(xiàn)在正步步趕上。
國寶是古人智慧的結(jié)晶,而人才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寶藏。
《資治通鑒》中有一段“齊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會獵”的故事:
魏惠王問:“齊國也有寶貝嗎?”
齊威王說:“沒有?!?/strong>
魏惠王說:“我的國雖然小,但是尚且有直徑一寸左右的珍珠,能照亮車前車后各十二輛的珠子有十枚。像齊國這樣大的國家怎么會沒有寶貝呢?”?
齊威王說:“我所以認為的寶貝和大王你的不同。我的臣子有個叫檀子的,讓他守南城,楚人就不敢為寇作亂,泗河旁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見;我的臣子有個叫盼子的,派他守衛(wèi)高唐,趙國人就不敢往東在黃河上打漁;我的官吏中有個叫黔夫的,派他守徐州,燕國人就會面對徐州的北門祭祀求福,趙國人就會面對徐州的西門祭祀求福,遷移過來要求居住于齊國的有七千多家;我的臣子有位叫鐘首的,派他防備盜賊,就會做到路不拾取丟失的財物。這四個臣子,能照耀千里,豈止十二輛馬車呢!”
齊威王一語說罷,魏惠王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。
可見,中國古人就已經(jīng)知道,人才是最大的財富。如今的時代充滿了機遇,我輩更當奮發(fā)自強,努力成為時代之俊才,國家之寶藏!